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团队协作教学模式
发表日期:2011/2/21 12:37:5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71位读者读过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团队协作教学模式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沈九强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过程,不再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学习 、 团队协作、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树立“课堂是学生的、书本是学生的”观点;要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使他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让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关键词:   主体     团队      协作 
一、团队协作在学生学习数学中意义
    进行团队协作学习时,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探讨研究,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同时, 团队协作学习还有利于减轻教育情境中不必要的竞争压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尤其是可以促进后进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团队协作, 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 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协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协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
二、团队协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团队协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协作讨论式、课后协作研讨式三种。
1、  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协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团队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团队的学习任务,团队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 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团队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 团队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 团队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 课后研讨式 
   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团队作进一步的探讨;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问题,以达到同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指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团队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 团队协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 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 团队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 充分发挥团队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团队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 团队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 团队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 团队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团队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 、实施团队协作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是团队中的一员,也是一名学习者,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使讨论和探索得到不断的深入。所以教师不要做旁观者,让所有事情都交由学生去做。
   2、教师在评价各团队的成绩时,要尊重每一个成员的意见和研究成果,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即使是有些学生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也是充许的。
   3、对团队中的各成员要进行明确的和合理的分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来。
   总之 团队协作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去战胜困难。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关系。即在协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深入课堂的同时,不要出现“ 协作学习呑并独立学习”的现象。学生的学习遵循着“独立学习—生成问题— 协作交流 —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的过程。独立学习是协作学习的基础, 协作学习是独立学习的深化。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认识、思想和可以交流的观点,协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层次的交流,只有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交互作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会呈螺旋上升。因此,如果经过个体思考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完全独立解决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体悟的情感、价值观、就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合作学习要防止“帖标签”效应,要科学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形式、内容和过程,不能滥用,不能有形式或无内容,不能浅尝辄止。第二,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际问题,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激发他们努力解决问题的愿望。第三,师生共同参与到数学合作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与老师共同协作去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四,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体现民主和谐的师生气氛,要求师生平等,共同参与数学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整个活动过程要呈现出一种共同协作探讨的氛围。第五,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要以学生活动中的资料和事实为依据,使学生共同反思,得出实际问题确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