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校概况>>党建工作>>>>阅览文章

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发表日期:2023/3/8 13:02:19 出处: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作者张家平 有369位读者读过

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吕锦鹏

一、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历史研究与历史学习,发表了一系列贯通中外、纵横古今、内容 丰富、思想精髓、话语精美的重要论述,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并且作为理论范 畴而在实践活动中全面展开。

历史不仅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当中占有很重的分量,而且是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性纬度之一。只有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才能从历史的深处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旨,才能从质的规定性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信仰上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早在2010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专门讲话,针对党史研究和宣传工作提出许多精辟、科学而又发人深省的论断。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经常论及历史,而且通过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研讨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问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向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致贺信等方式多次集中性论述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历史的特点是贯通中外、纵横古今、点面结合、融汇八方, 既有宏观性的理论阐述,也有较具体的研究指导,内容十分丰富、观点极其精辟。 在坚持唯物史观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论述了历史发展动力、历史学的强大功能、历史与现实的融通关系、对历史应持的正当态度以及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历史学的繁荣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可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核心性理论范畴来展开。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制高点出发,第一次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国梦,从而构建出一套以中国梦为核心理论范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实基础、贯通古今与未来的历史理论体系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论述了历史发展动力、历史学的强大功能、历史与现实的融通关系、对历史应持的正当态度以及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及历史学的繁荣发 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可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核心性理论范畴来展开。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 展览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制高点出发,第一次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国梦,从而构建出一套以中国梦为核心理论范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实基础、贯通古今与未来的历史理论体系。

中国梦的核心线索是历史发展,内在理路是历史的理论,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是在一个历史哲学的层面上。中国梦蕴含并展现了两个时间的纬度,一个指向未来,那就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个指向过去,也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近代以来180多年的中华民族奋斗史、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建设史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的实践历史。

在过去和现在这样两个时间纬度所形成的制高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谋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境界,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中国梦内在蕴含的完整历史理论的基本框架。对这个框架,有学者称之为大的历史时间观,是治国理政的历史基础,这一概括是科学的、合理的。

与两个时间纬度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又包括了四个历史的空间,一是中国古代史,基本主题是指向中华文明;二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 主题是振兴和寻梦;三是党史、国史,基本主题是指向党的初心使命;四是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一个突出的基本主题就是东升西降。这四个历史的空间分别代表着四个大的主题,可以称之为主题化的四个空间。下面,我们分别简要讲一下这四个空间。

第一,中国古代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常提到的一个大的历史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正是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审视五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在这五千多年当 中,习近平总书记最着意的一脉相承的,就是其所蕴含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 神脉络。

第二,中国近现代史。习近平总书记常常论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动荡、最屈辱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人民最悲惨、最 痛苦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人民通过不懈奋斗、最终找对方向、走上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前夜。中国近现代史的曲折历程,对当代中国人民的 启示是最为切近、最为直接的。

第三,党史、国史。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谈论到党史和国史,指出学 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 进的必修课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

在这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 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做成的三件大事,也是党践行 初心使命的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在三件大事和三个阶段当中的是一个逻 辑,那就是践行我们党的初心使命。通过这三个大事,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 积弱的悲惨境遇,不可逆转地开启了当代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走向 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这样,我们了解了党的奋斗史,就可以从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永葆共产党人的 政治本色。  

第四,世界历史。在这一历史空间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尤其重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史,曾就这一主题专门给予系统性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还教导我们,领导干部在学习我国历史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一些世界历史知识无论是处理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还是处理对外开放中的问题,我们都应该放眼世界,具有宽阔的眼光。对于知识分子、学者,习近平总书记也谆谆告诫,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 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这个大历史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个总趋势就是大历史

从两个时间的纬度、四个空间的纬度,我们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的历史为现实中国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坐标空间与定位的界标。理解中国梦的内在范畴、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及人民性,也应该立足于这样的历史时空观,也就是大的历史时空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历史的中国是观察当代的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 你要是了解当代中国,但不了解中国历史,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就一定是不深刻、不全面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如恩格斯曾经说过的——“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习近平总书记,他们对历史的重视是一贯的。既然历史是这样的重要,我们当然需要认真加以学习、理解和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懂得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的道理,从而增添正能量,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最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都有一个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坚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时代比喻为出卷人,将中国共产党比喻为答卷人,把人民就比喻为阅卷人,谆谆告诫全党,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所以,基于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民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方法,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的全部内容当中,同时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也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史观历史真实性原则出发,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科学的历史观非但不惧怕事实,相反,乃以事实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研究时就曾指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要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唯物史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中,比重最突出的部分是关于历史功能的思想,相关论述比较多,也提出了一些具有时代鲜明特征、朗朗上口的响亮命题,内涵非常深邃。这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丰富而多面向的功能,比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这里讲的昨天、今天、明天,反映了不能够割断历史的连续、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发人深思。比如,关于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比如,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比如,关于新中国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比如,关于怎样传承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比如,关于怎样开展抗日战争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比如,关于学习历史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能读死书,要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对所读之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知古鉴今、古为今用。比如,关于怎样进行党史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此外,关于历史教育、历史智慧、历史思维等主题,习近平总书记都发表过相关重要论述,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总而言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也是我们学习历史、认知中国的最好的教科书。

二、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我们要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首先就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本质上、总体上的掌握。我们要牢牢把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义性论述,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在《决议》中,有两个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一是《决议》提出了优势和根基说,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二是《决议》提出了两个结合说,即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学习理解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度重视历史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站在历史与现实两个制高点的交汇处给予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民族根基意义的重要纬度,也是新时代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基本遵循。我们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出发,在现实与历史的融通当中,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又在对历史的理解中深化对其的理解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指导思想,也是从文明纬度深入理解的阐释对象,既是理论的工具,也是课题的指南,因此要切实全面而具体地融通贯穿到全部对中华文明的理解阐释当中去,以精品力作的形式完美展现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穿透力。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站到历史与现实的两个制高点上来,才能站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上来,也才能做到思想穿透力与精品力作的完美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对历史的深刻把握中展开的。所以,我们只有结合历史、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深刻学习理解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过来讲,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才能够深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三个纬度:一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纬度,要求我们要具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世界近现代史的视角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视角,突出的是世界性,突显的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时代特质;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纬度,要求我们要具有学习领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视角、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新中国史的视角,突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三是时代精华的纬度,要求我们要具有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明传承发展的视角,突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理论内容、理论逻辑、理论内质的一致性。所以,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就要将深刻性与时代性体现出来,将学术性与理论性结合起来,将思想性与创新性突显出来,做到历史与逻辑的完美统一,形成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中国的历史是非常非常长久的。对于悠久的历史,我们怎样去了解它、认识它?我们首先要了解认知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正是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决定了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不仅如此,中华民族还是一个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来没有中断,也从来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所以,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当中形成的一个开放体系,是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宏大体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事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也是中国人民历经艰难困苦奋斗摸索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更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已闻名于世,它与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并称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文明。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我们,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古代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那里当年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之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唐代中叶以来,我国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很大程度上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变迁有关

我们对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要多一份尊重和思考,还由于中华文明与中华的山河大地水乳交融、相互孕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我们对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要多一份尊重和思考,还由于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我们对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要多一份尊重和思考,还由于古人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发明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我们对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要多一份尊重和思考,更是由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的民族能够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习近平总书记曾豪迈宣誓: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历史具有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激励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的巨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其中,精神标志、文化根基、精神纽带、创新宝藏是值得好好体会的四个关键词,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在这段话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因为我们的发展历程是有独特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中,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都是有特定内涵的,时间长度各不相同,值得我们好好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其中,特质、形态、共同体、路向、格局、精神特质、发展形态、文化底蕴等提法都是重大的理论命题、理论范畴,需要我们的学者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对于上述重要论述,每一句、每一条、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提法,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领悟以及阐释。我们不能够孤立地学习领会,要学会融会贯通,首先就是要同新四史的学习融会贯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学习要与党的初心使命贯通起来,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为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共产党人的初心,不仅来自于对人民的朴素感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更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之上。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的学习,一定要与我们党的科学理论学习贯通起来,要在学习当中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

在国家治理、政治制度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了十一项中国古代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提到了中国古代的七项制度,包括: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

在文化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多读历史经典,是因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要多读文学经典,重点在于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多读哲学经典,重要在于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思辨能力;多读伦理经典,重要在于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最终要达到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应该有三种境界,一是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二是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三是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14位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精英,包括:林则徐、魏源、严复、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马寅初、费孝通、钱钟书。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写道,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当时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这段话讲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这个轴心时代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当中,对应的就是诸子百家的时期,所以我们的民族基因从那个时期一直传承到今天,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到鲁郭茅巴老曹,到聂耳、冼星海、梅兰芳、齐白石、徐悲鸿,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这些人物、作品都是值得我们专门去钻研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源》收集的反映远古狩猎活动的《弹歌》,《诗经》中反映农夫艰辛劳作的《七月》、反映士兵征战生活的《采薇》、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关雎》,探索宇宙奥秘的《天问》,反映游牧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女性英姿的《木兰诗》等,都是从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等,也都是深刻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和佳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忧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满江红》,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等等,都以全部热情为祖国放歌抒怀。”“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就是文以载道。”“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以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点评,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会的。

当然,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一定要全面系统学,要避免孤立和片面,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应该特别重视两点: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教训方面的重要论述,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方面的重要论述。比如,关于总结历史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更能深切感受到抓住机遇、赶上时代的极端重要性。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大概是一百年时间,是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而当时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失去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导致我国经济技术进步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关于全面地看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也谆谆告诫我们,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让我们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忘记走过的路、为什么出发,一切向前走,走向更光辉的未来。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前进在新时代的大路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大道至简,其意邃远。植根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同时深刻洞悉时代变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中华大地上浇灌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