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
发表日期:2009/10/10 23:04:12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560位读者读过
让语文课堂书声朗朗
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刘浩
内容摘要: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轻读重讲。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朗读,比支离破碎的讲解效果更明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范读,采用多样的朗读方式,注重学生的评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关键词:朗读 作用 兴趣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年级越高,书声越少,“书声朗朗”似乎成了小学低年级的专利。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许多语文教师拼命地讲,生怕哪一点没有讲到,学生考试时吃亏。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去朗读、领会。结果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事倍功半;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回吟”等都是对传统朗读意义的表达,可见古人非常重视“读书”。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读书,抛开烦琐的剖析、讲解,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去理解、品位、欣赏文章的含义、真谛。下面就朗读的意义和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作些介绍。
一、朗读的意义
1.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
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的,学生仅凭默读和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反复朗读,熟悉文本,在朗读中仔细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的心情和情感,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并且朗读时要求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在一次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多次反复,便于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学作品。学生反复朗读多次触摸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这样大脑对言语表达的反映就会更加快速、准确。学生经过言语“听读”的输入和语感的积淀,能有效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读得通到写得通,从读得有感情到写得有情趣,朗读把躺在课文中的语言读出声来。这样学生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造句。因此,朗读教学比单纯仿照写作印象更深,融化更快,更有利于纠正语句不通,不合规范等毛病。
3.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有不少学生,不论回答问题还是朗读课文,他们有种畏惧感,站起来读或说,面红耳赤身体发颤,声音常在喉咙里转;如果让他上台去,手脚无措眼睛望天,声音断断续续……记得以前有个女生,是个胆小而有敏感的学生,到了初三,不要说演讲,连发言都叽叽咕咕的。为了培养她的心理素质又不伤害她的自尊,我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锻炼她,集体朗读或指名读,都鼓励她积极参与,放出声音……半学期后,正如她在作文里写道“我在初三最大的变化就是发言不再叽叽咕咕了,我对自己又有了一些自信”。从中,可以看出,抓好朗读,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有一定帮助。
4.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中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做见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二、如何培养朗读兴趣
古语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也是最好的老师。并且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又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就来谈谈如何让学生喜爱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1.注重教师的范读,让学生想读。
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不少老师用录音带或多媒体替代自己的范读,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如果教师范读时能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不做作,不拿腔拿调,以情感人,就会给学生很大的感染,让其身临其境,引起共鸣。如在教学《春》这篇散文时,我把这篇文章深情地朗读了一遍,然后问学生:老师读的与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学生纷纷说“您读得很欢快,很有感情”“我感觉春天来临了,百花盛开了”“我觉得我早读朗读时像在“念经”……我又问:“那应该用什么语气?”“喜爱”“期盼”“活泼”,这节课学生读的很欢快。当然,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把一个个汉字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样读出的感情才真挚自然。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愿读
朗读的形式很多: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配乐朗读、小组合作读、男女生赛读 等等。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效果就不同。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学生一边读,一边像是在表演,读起来比平时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兴趣也很高涨;再如在教学《〈诗经〉二首》时,我采用了配乐朗读的方式,找了一些古典音乐的演奏带,学生拿着话筒,和着音乐,朗读得很有古诗韵味。当然读的时候,不能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3.注重评读,让学生乐读
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评读的能力,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雨说》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其他学生评评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读的很流畅平缓,但感情没读对。”我问他:“那应该用何种感情读?”他回答说:“应该是盼望的口吻,因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大地万物对雨的期盼。”之后。我请这位同学把第一自然段读了一遍,同学们都觉得很好,并且纷纷效仿,效果也不错。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的,兴趣也就得到了培养。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
总之,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语文课堂标准已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晓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的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