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骨干教师>>张先桃>>>>阅览文章

物理教学中的六点策略

发表日期:2009/10/9 11:26:1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609位读者读过

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张先桃

    

摘要:近年来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学模式的变革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新标准新理念的落实体现在广大物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然而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等一些现状一直困惑着广大初中物理教师。针对物理教学的现状,我结合本校物理教学的实际,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作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深刻体会变“教物理”为“学物理”。使他们懂得怎样去学,最终学会学习物理。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物理学习兴趣 经历探究过程 学会学习物理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对上好物理课就显得至关重要。物理教学应该是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过程。我们的深刻体会就是变“教物理”为“学物理”,树立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能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学生自己发现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自己发现的知识,我们就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例如,在“物质的密度”的教学中,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体积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学生可以从比较质量的大小,质量大的一定是铁块再让学生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体积不同的铁块(体积小)和塑料块(体积大),此时学生就难以确定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思考,鼓励学生去发现。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相同体积时铁块质量比塑料块大,体积不同时不能确定铁块和塑料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由学生自己操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物理实验应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在“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教学中,电流通过小电灯后会不会变小,有同学认为变小电流经小灯泡会被消耗一部分。有同学认为电流经小灯泡不会变小。

 

在同学们争执不下的时候,我建议他们到实验室做一做,结果第二种观点的同学是正确的。

学生在做实验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目标以外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如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中,学生按课本上所做的实验步骤一步步做实验,很容易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有的同学在挂钩码时发现在左端第4刻线处挂2只钩码,在杠杆的右端第24刻线处分别挂2只、1只杠杆也能平衡,作用在杠杆右端的力有2个,对应的力臂也有2个,他们为什么也平衡呢?对于这位同学的提问,我肯定了这位同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及时地对全体同学提出来,扩大受益的范围。我是这样解释的:力和力臂的乘积叫力矩,在杠杆平衡时,使杠杆顺时针转动的力矩之和等于使杠杆逆时针转动的力

矩之和,这一结论是高中研究的内容,我们初中生不也研究出来了吗。同时我让同学根据得出的结论思考:家庭用的杠杆的原理是什么?刻度是怎样划分的为什么有两个提钮?等等一连串问题,把学生带入观察、思考的殿堂。这样,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既解决了学习上的疑难,又提高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由学生自己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统教学是教师搞承包,把知识和方法全盘托给学生,学生接受不暇、汜忆不迭,根本没有思考时间,可以说是没有自主权,更谈不上落实主体地位。致使学生有疑不敢质、有疑不会质、甚至有疑之时不知有疑,只会简单机械地模仿,不会思考,也没有机会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是现代师生观和教学观的体现。前两点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策略。所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一旦学生有质疑表现时就马上给予机会,鼓励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发问。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让学生按教师的设计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填空式教学”,而是让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走,适度点拨引导,使教服从于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是其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结果,而问题提得好,或者说问题提到点子上,这正是学生思考有深度的表现。例如,在“气体的压强”教学中,学生在做从两张纸条中间向下方吹气,两张纸条不仅没张开来反而和起来了。在做从漏斗口中间向下方吹气,紧靠漏斗口下方的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再用一张硬纸片紧盖在杯口后,把杯口朝下杯中的水不会流下来……这些“反常”的现象恰好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进行科学探究的绝好素材。

.由学生自己表达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发现新知、解决问题,有时是个体或小群体的“成果”。要发挥“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和“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就需要进一步表达和交流。通过“智慧共享”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另外,指定教材内容,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其求知动力,学生在自我表达的前后,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共同完善。学生的每一次表达,都是对思维的整理和深化,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民主环境。让学生按自己的体会和思路去讲解他心中的内容。某个学生说不好也要鼓励他说下去,让他表达完整。如果说不到位,可以让大家帮助他。如果还是说不到位,就可以展开讨论。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方案的设计、一个实验现象的描述、一个题目的多种解法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由学生自己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也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学完一章、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回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把学过的知识点经过知识链的串接,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与充分比较,整理出物理知识体系的本质结构,使学生深化认识,对物理学科本质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准确把握,能够系统、全面又正确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学完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内容后,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以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中心,以力主线,建立相互转化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加速(上浮下沉等)

不变

改变

匀速直线运动

减速

运动方向改变

物体受平衡力

物体受非平衡力

物体的运

动状态

静止(漂浮悬浮等)

物体不受力

牛顿第

一定律

 

 

 

 

 

 

 

 

 


通过知识网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相互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横向思维得以训练,培养了思维的整体性和广阔性。在指导学生整理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个原则:必须由学生进行知识的分类、归纳和整理,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将整理结果公诸于学生。

    .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学生还没有思考,没有探索或还没有遇到困难以前,教师就早已给学生做好了铺垫,甚至早已扫平了坎坷。这种模式严重地扼制了学生的发展,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求教师不能大包大揽,讲得过多过细。教师是教的主体,只能处于主导地位。其职能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物理”,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物理”,并且这种帮助也要适时适度。例如,在“电路故障”的教学中,当

学生在为电路断开的地方有电压而无电流困惑不解时,教师此时可用“水流和水压”作类比帮助解答。……教师用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形象的比喻就

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教师的帮助功能要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上,如帮助学生

 

培养兴趣、磨炼意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课堂向学生开放,要让他们围绕主题开展活动,绝不能“离题千里”。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人格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向更高层次的完整的人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培养学生以科学的观点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20028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刘炳升主编《初中物理教学法》

220013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李容主编《浅谈物理实验教学》

3. 20082月   顾济华主编  《物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