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骨干教师>>赵伟华>>>>阅览文章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力

发表日期:2009/11/1 9:19:5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29位读者读过

 

    在瞬息万变的21世纪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由“工具人”教育走向“人本”教育,教师的职业也从随意化,经验化,走向专业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点:1、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2、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教师面临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如设计教学、策划活动、实施教学等)。据了解,教师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几乎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系;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也可以通过密集式的培训达到;惟有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自身日积月累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获得;而最为关键的是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关注自身专业化发展,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前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在每个行当都已经过时。而我们教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职业,缺乏热情、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消极应付的态度必然无法适应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那么,促使我们教师成长为专业化教师:1、自觉的内驱力(我要成为最优秀的教师);2、外在的推动力(培养、培训、小本教研等);而最为关键的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觉的内驱力。那么我们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自觉的内驱力呢?

     我认为,我们教师要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不断阅读,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教学相长,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在当前生活中,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已使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屑、不肯、不能静心读书学习。教师的不读书,不勤读书,无疑给专业发展带来致命的“后劲不足”,这也显然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抓住机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探索,与时俱进,打破学科界限,增强教育智慧,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我们要懂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把教学作为一种开放的、能够与自己的经验进行交往的过程,并且能够从本身的教学问题出发,进行研究与评估,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师不只是完成专家或行政所交付任务的技术执行者,而是应该成为一个自觉的反思者。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教学者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这是身为教育者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研究表明,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逐步确立。当然,教师专业化发展也离不开各种教师的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短期课程、单元式研究、教学观摩和研讨等一些外力。不可否认它们的作用,但所有这些都要面对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问题。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这类培训后都很难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在理论与实践的转换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但教师普遍认为“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一项研究发现,教师在培训时,如参与校内同事间的互助指导,有75%的人能在课堂上有效应用所学的内容,否则只有15%的人能有同样的表现。但同时也发现了不足,即有了同事间的互助与横向支持,但缺少了纵向引领,尤其在当前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校本教研变为单一的经验交流,而难以触及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研训一体,管训结合,更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一起备课参与教研的方式最受欢迎,收获最大。但是这些都需要教师自觉的内驱力。

     综上所诉,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坚持阅读,终身学习,再抓住课堂,进行实践研究,同时还要经常反思,养成反思研究的习惯,三位一体,长期坚持,内驱力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