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研究>>校本研修>>>>阅览文章

秣陵初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发表日期:2021/3/4 19:18:55 出处: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作者祁勇 有1212位读者读过

秣陵初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开学第二周,我校教科室按照既定计划,开展了一次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本项活动的主旨是想全面展示我校青年发展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促进他们在备课中能注重教材教法,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案或导学案。前期,教科室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发动,全体青年发展班教师都能积极参与,一周后教师们上交了自己精心的教学设计,经过教科室组长教研组长们认真公平地评比,多位教师获得了一、二等奖。希望其余教师向优秀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

附:获奖名单

一等奖:

刘先喆、种婉、徐幸、张文、史红英、徐洁

二等奖:

     李梦静、蔡海峰、朱娟娟、王莉莉、管英春

附:教学设计优秀作品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单位: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作者:种婉

学科:初中语文                 年级:七年级

教材分析:

《紫藤萝瀑布》是著名女作家宗璞在1982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美丽落笔。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在阳光下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仅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作者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学情分析:本文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这种感受、联想、思考对人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七年级学生仍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从事学习。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主旨

2.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3.品味意味深长的句子,让学生做到正确认识生活、对生活、热爱生活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体会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学会正确对待生活的坎坷,把握生活。

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

2.揣摩、品味优美语句含义及作者蕴含的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难点:

1.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学会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2.梳理作者的感情变化。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含蓄而深沉的生命感悟。

设计思路与理念:

依据课标理念——把握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开展学习评价。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讲授法。

2.自读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张本。

 同学们都接触过不少花草树木,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植物呢?为什么?【生自由发言】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的弟弟身患绝症的时候,面对紫藤萝花产生了联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她所见所感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文中去领略一下。

二、课前预习

 [设计意图] 介绍作者和常识,检查字词预习,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作者简介。【多媒体大屏幕出示作者的画像和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作家,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其小说《弦上的梦》在1978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7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其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水仙辞》《三松堂断忆》等,清雅脱俗,温馨自然,充满了情趣、理趣和文化气息。

 2.了解紫藤。【多媒体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

 “紫藤”亦称“朱藤”“藤萝”,豆科,高大木质藤本植物。奇数羽状复叶,成熟后无毛。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总状花序,产于我国中部,供观赏,花含芳香油;茎皮纤维可织物;果实、根可入药医用。

 3.学习疑难字词。

 (1)注音练习。

 迸溅(  ) 忍俊不禁(  ) 仙露琼浆(  ) 盘虬卧龙(  )

 (2)词语解释。

 迸溅 繁密 稀落 伶仃 酒酿 挑逗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学生查字典,教师正音,学生认读两遍】

 4.诵读欣赏。【学生听多媒体课文朗读】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在背景指引下,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为更好地赏析文本做好铺垫。

 1.交代背景。

 “文革”中,作者的父亲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受到批斗,一家人深受迫害,就连家门外的紫藤萝花,也随之遭难。“焦虑和悲痛”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头。在拨乱反正后的1982年5月,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徘徊在庭院之中,看见一株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思怀,于是写成此文。

 2.朗读指导。

 (1)长句的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句子的重读;(5)读准字音,注意感情。

 3.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如果答案不太统一,可以由教师鼓励并说明在下面的研读中继续赏析)】

 小组讨论:

 (1)课文围绕着“花”写了哪些内容?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字。想想作者是怎样从色彩、形状、姿态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赏 花(1~6)    忆 花(7~9)  悟 花(10、11) 

 (2)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示例:因为家庭受到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遇到了盛开的紫藤萝花,在立足观赏之后,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人生的喜悦,作者又想到十年来紫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发对生命的思考,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四、朗读课文,欣赏藤萝

 [设计意图] 不需要教师讲解的,就依靠学生的分组讨论探究,只需要点拨学习效果,掌控学习进度,有助于学生动脑、动口能力的提高。通过反复朗读,重点学习本文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从而让学生理解写景状物的写作技巧。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的语言魅力,进行合作式探究学习,从中找出好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性赏析】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

 〔明确〕 (1)颜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2)外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2.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明确〕 先写花穗的色彩:“颜色便上浅下深……”

 然后写花的形状:“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最后写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3.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小组讨论;先找出有关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来回答。

 〔明确〕 (1)比喻: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2)拟人: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小结:作者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视觉到嗅觉,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方法,把紫藤萝花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

  首先,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其次,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再次,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4.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发生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机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十年浩劫(花稀落,拆花架,改种果树)——社会主义发展(紫藤萝花盛开,像瀑布)

 花的稀落到枯萎,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

 5.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使作者联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但人类生命的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向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

 因此,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五、拓展迁移

 [设计意图] 有助于学生增加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

课堂小结:

 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砍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

六、作业

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砍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模仿课文中对紫藤萝花的描写,描写一种花,或者一种草,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对它进行描绘,如比喻、拟人等,要形象、生动。

七、板书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花色——热烈沉静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形——犹如瀑布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香气持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黄金分割》教学设计

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史红英

[课题] 数学 九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黄金分割》

[教材分析]

黄金分割是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 图形的相似2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第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理解掌握了比例的一些性质以后,对比例性质的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黄金分割是数学与建筑、艺术等学科的纽带,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真实情境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本章第一节,了解了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理解掌握比例的一些性质,同时学生经历过探索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学生对黄金分割的定义理解没有困难;也学过无理数、比例线段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所以对于黄金比既能求出准确值也能算出近似值.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尺规作图方法.但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动手能力较弱.

[目标预设]

1. 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黄金比和黄金矩形的意义,会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2. 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并在实际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中进一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黄金分割、黄金分割点、黄金比和黄金矩形的意义,会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难点:会用线段的黄金分割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数学角度解答有关黄金分割知识.

[设计思路与理念]

黄金分割既是线段比和成比例线段的一个具体应用,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注重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关联.本节课采用6个与美有关的活动,层层递进,展现黄金比例的美.

[教学方法]

1.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美

(1)说一说,为什么穿高跟鞋的身材较匀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同一建筑物两种设计哪一种更具有美感?

       

(3)下面这四个矩形,你最喜欢的哪一个矩形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思考现实情境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从比例方面思考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探讨存在的奥秘.

二、动手实践·探究美

1.

 

 

 

 

 

 

                                                       

2.

 

 

 

 

 

 

 

3.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通过列表格等整理几个问题的多组数据,提问学生通过计算,你有何发现?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并引出基本概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进一步发现线段之间的比值的联系,与前面情境中的问题相对应为下面教学内容做好衔接.

三、建立模型·揭示美

如图,点B在线段AC上,且,设AC=1,求AB的长.

 

 

 

 

 

 

概念:

1黄金分割:                                                     

2黄金分割点:                                                   

3黄金比                                                       

教师引导学生将前一部分的发现在线段上表示出来,并思考,能否求出线段的具体长度及比值的准确值,最后得出黄金分割,黄金分割点以及黄金比的概念,加深学生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AB的长及黄金比的准确值,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教学目标层次化,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学以致用·创造美

    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m,上球体是塔身的黄金分割点,它到塔底部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精确到0.1m)?

 

 

2.美是一种感觉,当人体下半身长与身高的比越接近黄金比时,越给人一种美感.某女士身高160cm,下半身长95 cm,为尽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她应穿的高跟鞋的高度大约为多少?(精确到0.1cm

 

 

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后,自主完成,教师展示学生结果并点评.

五、探究提示·感悟美

如图,设线段AC=1

1)过点CCD⊥AC,使CD =AC;连接AD,以点D为圆心,DC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D于点E;以点A为圆心,AE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B.

2)在所画的图中,点B是线段AC的黄金分割点吗?为什么?

3线段AC还有黄金分割点吗?

 

 

 

   学生小组交流完成,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以致用的道理.

六、课堂延伸·发散美

黄金分割给人以美感,它在建筑、艺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你能举例说明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学生体会黄金分割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可以更深刻地体会黄金分割在大自然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数学的美,使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欣赏到了数学美.

[作业布置]

完成书后练习12

[板书设计]

 








九下Unit 2 Reading 1

                            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徐幸

[课题(学科和年级)]九年级下册Unit 2 Reading 1.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来自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Reading1,是一篇人物传记,讲述太空探索先锋人物---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平以及太空探险经历。可以通过欣赏一些伟大人物的图片结合之前学过的斯巴德韦伯,谭盾等杰出人物知识,来引出本课内容,通过Neil Armstrong让我们对Great people有个具体的理解和感悟,并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们向这些伟人们学习通过本文的纪传体的描述,教会学生运用更多的时态,让学生们学会多样化的表达,了解语言文字的多样性。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在本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爱迪生,莎士比亚等几位不同领域伟人的基本信息和主要贡献,对伟人这一话题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基本词汇和句型,能够进行简单的谈论。同时鉴于九年级上册学习过斯巴德韦伯,谭盾,奥黛丽赫本几位人物的文章,学生对于人物传记这样的文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课堂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传记文体的特征,培养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阅读技能。

[目标预设]: 1.进一步熟悉并了解传记文体。

2.了解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平和登月经历;

3.从伟人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并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地奋斗。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本课涉及的词汇和句子。

2.利用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生平大事时间轴把握文章内容并复述。

[设计思路与理念]:利用第一课时所学的六位名人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呈现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照片引入本课主题。引导学生通过预测猜测文章主要内容,并通过快速阅读整理出时间轴和事件,同时让学生关注文章结构,了解传记文体特点。通过分段细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然后设计问题讨论阿姆斯特朗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想法和观点,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通过分享名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升华情感。结合知识点的学习,扫清学生阅读障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Step 1 Pre-reading

Lead-in

1. Show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the six famous people we have learned last class. Do you remember who they are? Ask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famous people.

2. Present a picture of Neil Armstrong to students and introduce him to them.

(1) Who is this man? What is his job?

    Neil Armstrong   an astronaut

(2)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him?

the first man to walk on the moon

Famous words: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Neil Armstrong

对一个人来说,这只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对全人类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尼尔·阿姆斯特朗

(3)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him?

Childhood

Family  

Education

Achievements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人物迅速导入本课话题,通过简单的人物介绍,并引出部分生词;阅读前预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 While-reading

1.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think about the type of the article and find out how the article is organized.

The type of the article is________

A. Essay     B. novel    C. biography

The article is organized in the _________ (time, space) order.

Answer: time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了解传记文体写作特点。】

2. Work out a timeline for Neil Armstrong.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and work out a timeline for Neil Armstrong. Its not necessary to read each paragraph carefully. It is useful to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to get the main idea.

Neil Armstrong

1930: born in (1) _________ , the USA

1936: took his (2) _________

1946: received his student (3) _________

1949: joined (4) _________

1955: became (5) _________

1962: became (6) _________

1966: went into (7) _________ with David Scott

1969: became the first man to walk on (8) _________

Answers: (1) Ohio  (2) first flight  (3) pilot’s licence  (4) the navy  

(5) a test pilot  (6) an astronaut  (7) space  (8) the Moon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理解文章大意,并根据时间线索整理出大事年表,训练快速阅读策略。】

3.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again. Try to work out its structure and find the main idea at the same time.

Para. 1     As a child

Para. 2     As a pilot

Para. 3—5  As an astronaut

Para. 6     His achievements

4. Ask students to read paragraph 1 to 2 and answer questions.

Questions: (1) When did Armstrong become interested in flying?

(2) What did he do after he became a test pilot?

Answers: (1) He became interested in it when he took his first flight at the age of six.

(2) He flew over 1,100 hours and tested all types of aircraft.

Further thinking: 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job as a pilot?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快速寻找信息能力,进一步提问学生对测试飞行员工作的看法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阿姆斯特朗成功背后的艰辛付出和努力。

5. Ask students to read paragraph 3 to learn more about Neil Armstrong’s first trip into space.

 Read and complete the table.

Astronau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itle(头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ission(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cid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olu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Ask students to read paragraphs 45 to learn more about Neil Armstrong’s trip to the Moon.

T: Seven years after the trip into space, Armstrong and Buzz Aldrin landed the spacecraft Apollo 11 on the Moon. Watch the video of the trip and find out sentences in paragraphs 4 and 5 to describe the trip.

(1) Armstrong landed on the Moon 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Armstrong and Aldrin walked on the Moon for _______________.

(3) They collected _______ to take back to the Earth for ___________.

(4) He said the famous word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人类的首次登月,帮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Further thinking: What did Armstrong mean by saying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

Possible answer: He said these words because a lot of people’s time and effort were spent on it. A lot of people’s dream has come true. Humans had made great progress in space research.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meaningful for mankind to walk on the Moon.

7. Ask students to read paragraph 6 and find out what award Armstrong got after his trip to the Moon. What’s special about it ?

the Medal of Freedom

the highest award that a US citizen can receive

Armstrong was the pride of the whole world.

8. Read and think: How can we introduce a great people?

Answer(1) In the order of time.

(2)Write about his/ her life experience.

(3)Write about his achievements.

Step 3 Post- reading

1. Retell the life of Armstrong.

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pay attention to detailed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timeline. After that, encourag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life of Armstrong with the help of the timeline.

 

 

1930        1946      1955       1966

 

1936      1949         1962    1969     

2.Make an interview

T: After Armstrong went back to the Earth, many reporters wanted to interview him. Please work in pairs and make an interview according to this passage. Work in two, one acts as a reporter and the other as Armstrong.

【设计意图:以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这种方式不仅锻炼学生深层次的阅读技能,也可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

3. Group discussion

What made Neil Armstrong a hero?

(interest, efforts, courage, team spirit, calm...)

4. Your own “famous words”

Create your own “famous words” using the structure “one small step for …, one giant leap for….”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讨论Armstrong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想法和观点,理解伟人成功的不易于付出,从而树立脚踏实地的品质;让学生模仿Armstrong的名言创造自己的名言,寓教于乐,升华情感。】

[作业布置]:1. Make a timetable of Armstrong’s life.

2. Choose a space hero in China and write a brief introduction.

[板书设计]:

9B Unit 2 Reading 1

The first man to walk on the Moon

 

 

1930        1946     1955       1966

 

1936      1949         1962    1969    

 

 

 

九上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徐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材第七单元第20课,共有三个子目;“纺织技术的革新”“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火车和铁路”;这三个子目将工业革命的背景、经过及影响串联在一起。在这一系列环节中,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则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促进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蒸汽机运用到交通领域,进一步密切了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所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蒸汽时代”。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都有所提高,能认识到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之中,因此,我需要重视学生的这些情况,争取在课堂上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理解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英国,知道珍妮机的发明、蒸汽机的改良、现代工厂制度的诞生、铁路时代的到来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辩证地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感悟科学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品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素质,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习,必须发展科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重难点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  难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五、设计思路与理念

  在导入新课时,选用恩格斯的话进行导入,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威力不亚于法国大革命。在讲授过程中,运用材料和图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开展的领域以及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六、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本节课还采用了多样的教法学法。我将采取图示教学法,讲述法、史料分析法等教法,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来最终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这里提到的革命指的是?

很多同学在预习课文后,认为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答案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1.兴起原因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为什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开始呢?英国具备了哪些条件呢?请同学们结合综合材料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大国崛起》

材料二: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市场上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首先出现在纺织业……

                                                     ——《大国崛起》

 

材料三:纪录片《羊吃人事件:英国圈地运动》片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政治上,英国自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经济上,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为英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充足的劳动力、雄厚的资本。

2.三大领域

工业革命在哪些领域开展呢?

A. 棉纺织领域

教师:工业革命最先在那个生产部门开始?

学生:棉纺织业。

由于国内市场扩大,棉纺织品需求迅速增长,欧洲的旧式织布机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凯伊在1733年发明了飞梭(出示图片)。他在机梭底下装上轮子,织工只要拉动牵引梭子的细绳,就能使机梭飞快地运作,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在棉纺织领域,织布速度的提高,也将提升纺纱的效率。于是,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大大提高纺纱速度。随后,其他生产部门紧随其后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人们把生产领域的这种革命性变化称为“工业革命”。因此,“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其实,“珍妮机”的发明来源于一次偶然事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做好积累。

B. 动力领域

时间

发明

动力

1769

水力纺纱机

水力

1779

骡机

水力

1785

水力织布机

水力

同学们观察上述表格,看看这些机器的使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依靠水作为动力。

没错,这些机器都以水为动力,所以工厂的设置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一般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此外,早期发明的蒸汽机用于抽干矿井中的积水,很不完善,而且这种蒸汽机燃料消耗巨大,效率较低。那么,哪位发明家完成了动力领域的改革呢?

学生:瓦特改良蒸汽机。

瓦特根据反复、多次的实验,1785年,经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后人对他的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

材料: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斯卡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改良后的蒸汽机耗煤量降低,效率却提高了。经过几十年间的不断改进,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使得工厂的设置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厂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到了19世纪,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取代,现代工厂制度确立。

C. 交通运输领域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力,让我们想象一下,在当时的英国工厂,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急需运到各地市场,而当时的货物运输依靠什么?

学生:依靠马匹拉动。

教师:这样的运输方式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吗?

学生:不能。

为了满足工业生产,Tiga交通运输效率,火车和铁路应运而生。1835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人类进入铁路时代。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3.历史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以下材料,探讨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新兴的工业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拥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形成了资产阶级呵呵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对世界格局来说,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八、作业布置

“工业革命与中国”为主题,搜集中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表现。

九、板书设计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纺织技术的革新

1. 工业特革命产生的背景

2. 纺织技术的革新

二、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

1. 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及其广泛应用

2. 蒸汽时代的到来与工厂制度的确立

三、火车与铁路

1. 斯蒂芬森和铁路时代的到来

2.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及其历史意义

 

     

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刘先喆

一、课题

学科:体育  

年级:九年级

 

二、教材分析

足球正面头顶球技术作为足球技术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项基本技术,本节课将足球正面头顶球作为主教材,通过对足球正面头顶球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怕吃苦的体育精神,同时能让学生感知运动的快感。本次课是足球头顶球的第一次课,学习的内容是知道足球头顶球是足球争抢、配合及射门的一项重要技术,了解足球头顶球动作要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发展上肢力量及上下肢协调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水平四初三年级的学生,学生认知能力较强、活泼好动、好玩、好思考等生理及心理特点,学习新知识速度快、模仿力较强,喜欢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对于足球头顶球技术所需要的能力还有欠缺,对足球头顶球有畏惧心理。学生仅在足球比赛中足球头顶球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技能基础几乎为零,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本课设计以个人练习、双人练习结合小组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足球正面头顶球的动作技术结构,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85%左右的学生能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足球正面头顶球,头顶球位置基本到位;10%左右的学生完成动作协调自然,具有头球准确性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本堂体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头顶球的位置,前额顶球。

难点:顶球时机的掌握,身体的协调用力。

 

六、设计思路与理念

准备部分:通过热身运控球,让学生自主探究多种运控球的方式方法。

基本部分:学生三分钟自主探究足球射门的各种技术动作,引出本课教学内容;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分组练习,让学生先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自主练习;再通过教师点评,师生共同练习完成技术动作,再分组通过合作交流、互助互学、师生共同参与展示与评价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练习,营造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探究、获得成功的愉悦,感知体育课的内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通过游戏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同时布置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恢复身心:小结本课,表扬本堂课学生表现,引导学生说出本堂课中所学动作要领:后仰登地,收腹甩头,正面顶球。最终达到本堂体育课的教学目的!

 

单元位置

足球头顶球 单元 第 1  次课

授课时间

3 周   第 1节课

教学内容

足球正面头顶球技术

学 习

目 标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足球正面头顶球的动作技术结构,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85%左右的学生能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足球正面头顶球,头顶球位置基本到位;10%左右的学生完成动作协调自然,具有头球准确性过程。

(3)情感目标:通过本堂体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团结协作的精神。

 

重  点

难  点

重点:头顶球的位置,前额顶球。

难点:顶球时机的掌握,身体的协调用力。

 

教 学

准 备

足球40张,气球40个,足球场 

程序与

时间

内  容

教师教、导活动

学生学、练活动

组织形式

运动负荷

时间

次数

强度

一、开始部分(2'左右)

1、集合,常规检查

 

2、宣布教学目标

 

3、利用展板,讲解技术要点

 

4、安排见习学生

 

1、接受体委报告,师生问好。

 

 

2、宣布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安全措施。

 

3、教师利用展板图示、口令讲解足球正面头顶球技术要点。

 

4、安排见习学生。

 

1、体育委员在指定的场地集合队伍,检查人数、服装,向老师汇报。

2、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树立信心。

 

3、认真听讲,记住动作要点。

 

 

4、见习学生认真听、看课,并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





二、准备部分(8'左右)

1、热身游戏

 

 

 

 

 

 

2、徒手操

1、热身游戏:

1)一路纵队围绕足球场中圈外围运球跑动。

2)听教师口令运控球跑动。

 

 

 

 

2、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拉伸和关节活动。(4×8拍)

①体转运动

②腹背运动;

③韧带拉伸

④膝关节运动

⑤活动手腕脚踝

⑥内摆腿

 

教法:

1.讲解示范规则及方法。

2.引导学生做动作。

3.鼓励学生练习积极性。

4.集体认真练习,拉伸关节柔韧。

要求:1.积极,动作到位。

2.认真练习充分热身。

1、一路纵队在排头的带领下有序跑动。注意前后间隔和跑动节奏。

 

 

 

 

 

2、在教师的指导下四排站立,按教师的示范和提示进行拉伸和关节活动。

 

 

3'

 

 

 

 

2'

 

 

 

1

 

 

 

 

1

 

 

 

 

 

 

三、基本部分(32'左右)

 

 

 

 

 

 

 

 

1、学习足球正面头顶球。

 

 

 

 

 

 

 

 

 

 

 

 

 

 

 

 

 

2、分组练习

 

 

 

 

 

 

 

 

 

 

 

 

 

 

 

 

 

一、学习足球正面头顶球

 

1、三分钟自主探究足球射门方式

教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要求:1、在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尝试。

 

 

2、教师讲解并示范正面头顶球

动作要领:身体正对来球方向,眼睛注视运动中的球,两脚左右开立(或前后开立),膝关节微屈,重心置于两脚间的支撑面上(或后脚上),两臂自然张开,当球运行到将垂直于地面的垂线时,两腿用力蹬地,迅速向前摆体,微收下颌,在触球瞬间颈部做爆发式振摆,用前额正面顶球中部,上体随球前摆。

后仰登地,收腹甩头,正面顶球。

要求:注意安全、精力要集中

 

3、学生两人一组自主探究头顶运球。

 

 

4、自抛自顶每人自主练习正面头顶球体会正面头顶球的技术动作

 

5、跪姿体会腰腹发力头顶气球比远练习。

 

 

6、两人一组,间隔3-5米一抛一顶练习。

 

7、四人一组,两人抛球两人顶准

 

8、教师巡回指导

 

9、区别对待,有能力的进行两人对顶。

 

 

 

1、自主探究学习,并在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尝试。

 

 

 

 

 

2、注意观察,认真听讲。记住动作要领,模仿练习。

动作规范,节奏清晰。观看老师动作要领,注意支撑脚的位置,触球部位和触球点,触球瞬间颈部做爆发式振摆

 

 

 

 

 

 

 

 

 

 

3、两人一组根据教室的示范进行探究式的头顶运球,体会触球部位。

 

4、自我练习

 

 

 

5、注意腰部发力的动作方法,积极体会动作。同学之间相互协作。

 

6、积极练习,克服心理障碍,注意动作规范。

 

7、认真练习,同伴间相互纠错,注重动作规范。

 

8、勇于展示自我。

 

9、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练习方法。

 

2'

 

 

 

 

 

 

5'

 

 

 

 

 

 

 

 

 

 

 

 

 

 

3

 

 

3

 

 

3'

 

 

 

 

2'

 

 

 

 

 

 

 

 

 

 

3

 

 

 

 

 

 

 

 

 

 

 

 

 

 

 

 

 

 

 

 

 

 

 

 

 

 

5

 

 

 

5

 

5

 

 

 

 

2

 

 

 

 

 

 

 

 

 

 

 

 

 

 

 

 

 

 

 

 

 

 

 

 

 

 

 

 

 

 

 

 

 

 

 

 

 

 

 

 

3、素质练习

1、有球俯卧撑,每次必须用前额接触足球。(20×2)

 

2、两人一组背靠背夹球蹲起(20×2)

 

要求:每组同学,大声喊出来。动作做协调。

 

1、认真观察,了解动作方法。

 

2、按要求进行练习,注意教师提示和自己的身体姿态。

四、结束部分心(3'左右)

放松与评价

 

2、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放松。

 

3、回顾教学过程并点评。

 

4、安排体委归还器材。

 

5、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2、按提示认真放松。

 

3、核对自身完成情况,虚心接受教师的讲评。

4、体委认真清点和归还器材。

5、师生再见。

1'

1次

生 理 负 荷 预 测

课    后    记


平均心率

125次/分左右

练习密度

4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