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逆向思维在农村中学后进生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日期:2009/9/25 15:07:5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558位读者读过
浅谈逆向思维在农村中学后进生管理中的应用
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曹霞
关键词:逆反心理 后进生 逆向思维
内容摘要:
农村中学的班主任老师往往会对班级中的后进生头疼。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发育阶段、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多想一些逆向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教育。如:先发制人、以退为进、小组帮扶等,采用这种思维想出的办法,可以有效避免和学生正面冲突,巧妙地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的棘手问题。,
《心理学》指出,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阶段。“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在农村中学中,学生的这种逆反情绪普遍存在。一般是因为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充满好奇,老师越是强行禁止的事,学生就越敢进行挑战。如果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处理不当,严重的会将学生推到与教师敌对的位置,这往往会使班级管理陷入僵局。
针对以上种种,笔者认为,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如大禹治水一般,可采用疏导的方式,而不宜采用强行堵塞的方式。面对整个班级的学生,班主任首先应对学生作细致深入地了解,将班级学生大致分类,摸清学生性格、脾气、喜好、特长,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巧施方法。其中,对后进生采用逆向思维教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当然,用逆向思维管理学生应建立在以下几点的基础上:
一.班主任教师对学生应有深入地了解
班主任教师是班级的管理者,想建立优秀的班集体,最为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班主任应在较短时间内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管理中因材施教。对特别调皮的学生更应有仔细的观察,搜集各方面的表现。
二.班主任对学生应是宽容的,有深沉的爱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地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所以,班主任老师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倾注自己的爱,多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对于他们的种种小缺点不必见到就管,不必睚眦必报,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使用逆向思维教育学生才更容易接受。
三.最终目的是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走上正路
逆向思维的出发点仍和常规思维一致,均为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不同的是,逆向思维教育要求教育者学会绕个弯子,换一种方式,用于正常思维不同的教育方法来达到相同的目的。
所以,如果教育者一味地强调“不允许”干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很容易使学生走上极端,误解老师的教育动机,错以为老师在刻意和自己作对,导致师生之间仿佛仇人一般。这样,管理就会陷入僵局,局面就会很难逆转。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做到以上几点后,班主任就可以针对本班后进生的种种不良表现从个别到整体作逆向思维教育和管理:
逆向思维教育第一招:先发制人,反客为主。
农村中学每个班级中都会有问题学生,班主任面对这样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说教不一定能有很好的效果。这时,班主任就可以从相反面出发,变学生的被动教育为教师的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反客为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案例一】小韩,初三学生,班级公认的“脏话大王”。我接手这个班级后,多次在全班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对他却没有丝毫效果。于是,每次遇到他,我反客为主,主动向他发出问候:“韩同学,你好。”“韩同学,再见!”第一次第二次他感到很惊讶,甚至有点得意:“老师竟主动和我打招呼!”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渐渐的他的脸上有了一丝惭愧,于是开始还礼:“老师你好。”“老师再见!”日子久了,形势有了转变。每次只要见面,总是他先请教我,我很快乐地回礼。每次让他做一点小事,我都要对他说“谢谢”,他也渐渐学会了使用文明用语,脏话也少了许多。令人惊喜的是,班级其他同学都养成了主动请教老师、不讲脏话的好习惯。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教师的说教不一定有好的效果,这就需班主任多想点子,学会反方向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班级中的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尝试此法。如:班级中有乱扔垃圾的现象,老师见到就可以自己捡起来,学生一边看老师这样做一边就会有一点感想,几次以后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老师的用心。
对待农村中学中的后进生,教师采用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远胜于等他犯错后再教育。如果班主任老师能最快地转化后进生,班级很快就会走上良性循环。
逆向思维教育第二招:反弹琵琶,以退为进。
长期以来,许多人信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农村中学许多学生并不一定能理解。教师应多些巧劲和柔性,使忠言顺耳些。“反弹琵琶”并不是简单地“将一切都反其道而行之”,而是正向思维背景下的创造性发挥。
曾听过这样一个案例:这个班级中有一个特别厌学的学生,明确跟教物理的班主任老师摊牌,表示不想学物理。这位教师很真诚地跟他说,既然不想学物理,只要考试考到零分了,就可以不学它了。但前提条件是不能乱写,每次认真去做。这个学生从此开始为零分而努力,每次考试他都要想着每道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然后填上错误的答案。渐渐的等他明白了老师的用心后,他的物理已经能考到八十多分了。
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无疑是充满智慧的。他很好地利用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巧妙地应用了逆向思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只要班主任肯动脑筋,多想点子,逆向思维想出的办法往往会出奇制胜。而这些办法肯定会比每天唠叨、反复说教要好得多。
逆向思维教育第三招:以夷制夷,小组帮扶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生的年龄正处于容易受别人影响的阶段。而农村中学的学生又因见识较窄更易受同龄人影响。针对这一特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则可充分利用他们周围的人和环境来改变他们。在现行的小组团队合作的模式下采用这一方法效果可能会更明显。班主任教师可事先准确观察他们的缺点,然后针对他们的问题在周围安排能治住他们缺点的同学或能帮扶感化他们的同学。教师在幕后为帮扶者出谋划策,把准备好的转化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帮扶者来执行。而这一切不让被帮扶者即后进生知情。《心理学》指出初中学生处于思想和身体发育时期,对教育者极易产生敌对情绪、逆反心理。如果单纯地由班主任教师长期对其进行教育,往往会使其产生敌对情绪;而同龄人每日与他相处,“润物细无声”,点点滴滴的小事往往能改变其缺点。
【案例二】小陈,初二学生,头脑灵活,爱上游戏机室。我接手这个班级后,对多次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并采用学校的小组团队模式重新分了小组。由于初一我已比较了解小陈,我把他放在了最有上进心的小组,组长和他同座,组员都很爱学习。我经常找这一小组的同学谈话,引导他们转化小陈,使其认识到打游戏机的害处;对小陈我则把集体谈话和个别谈心兼用。在小组组员的热心帮助下,小陈物理期中考试考了八十多分,其它各科也在缓慢进步。
案例中的小陈,每当想要贪玩时,组员在提醒他;每当上课走神时,组长在监督他;每当课后想要偷懒时,大家帮扶他。由此可见,教师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很小,但发挥团队的作用,“以生治生”,小组帮扶,既可避免学生和教师的敌对,又能很好的转变班级特殊的后进生。
总而言之,班级中形形色色的后进生每一个人都会有他自身的缺点和突破点。相信:只要我们的班主任多观察,深入了解学生,遇到问题多转个弯,学会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从而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任何棘手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愿我们的班主任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有心人!